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科普团队赴北海市涠洲岛和钦州市三娘湾开展海洋科普活动

2024-03-04环境与资源学院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十四五”国家科学技术普及发展规划》,1月17日至2月27日,广西师范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逡海”海洋科普团队、海洋科普教育协会联合广西科学院广西海洋科学院,充分利用北海和钦州丰富的海洋资源优势开展海洋科普研学活动。活动通过专题讲座、知识展板、科普视频、趣味活动、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进行,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21个团队的中小学生、社会各界群众共计500余人参与,加强对儿童的海洋素质教育。

    “马拉港是陈光权老人用一辆牛车、一把铁杵,耗时三十年为岛上人民建起的避风港”,团队成员带领参与活动的孩子们走进涠洲岛北岸的避风港--马拉港,在团队成员的介绍下,孩子们聆听马拉港建设的历史,了解船只是如何进港避风,近距离观察堆砌港口的珊瑚沉积岩石惊叹人文精神支撑下的鬼斧神工。

       在石螺口海港,团队成员给孩子们带来了一场生动的现场科普课堂,讲解了贝壳种类及其栖息环境与生活习性,还让孩子们认识到赤潮的大规模爆发对贝类以及对整个潮间带生态系统的影响。课堂过后,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和记录各式各样的贝壳,并一一进行展示。“我找到了像蜗牛一样的贝壳,老师告诉我那是涡螺”,“贝壳是寄居蟹的家”,将拾捡的贝壳放回原处后,孩子们还在兴高采烈的跟小伙伴分享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小心,不要踩到国二(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造礁石珊瑚了”,在猪仔岭,孩子们学习了珊瑚的生长环境和特点,了解了珊瑚对海洋生态的重要作用。当团队成员讲述二十年前此地的珊瑚数量何其繁多时,孩子们也惊叹环境变化竟如此之快。通过观察潮池里的珊瑚和生活在潮间带的生物,孩子们对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和海洋生态的脆弱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小朋友们知道为什么有的中华白海豚是粉色的吗”,在钦州三娘湾地区,一场关于白海豚的科普活动正在进行。团队成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大家讲述中华白海豚的生活习性,以及科研工作者日常如何收集白海豚的各项数据,神秘有趣的科考场景和生动活泼的讲解赢得同学们的阵阵掌声。“通过这次活动,我明白了中华白海豚长时间运动过后皮下血管扩张,表皮显现粉红色!”研学团陈同学说到。

       通过海洋研学活动,团队成员和孩子们不仅收获了海洋的壮丽和神奇、学到了关于海洋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的知识,还培养了团队合作和领导能力,激发了对环境保护和科学探索的热情。海洋研学活动为孩子们带来了全新的学习体验和成长机会,让他们更加珍视自然、关爱环境,为建设美丽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海洋科普研学体验活动是环境与资源学院“逡海”海洋科普团队、海洋科普教育协会在广西科学院广西海洋科学院的专业科研人员的指导下开展,致力于提升儿童保护海洋意识的重要途径。接下来,团队将持续发挥海洋教育特色资源的共享和宣传作用,常态化开展海洋科普活动,推广海洋教育,呼吁更多的人关注海洋生态环境,共同守护人类的海洋家园。

贝壳种类及其栖息环境与生活习性

中华白海豚的生活习性

科普团队成员

 

文/朱姝、陈烽

摄影/黄子城

审核/汤明旭